到了南部之後,接觸的人事物多了,一切都很新奇
生長在同樣一塊土地上的人們
卻有截然不同的生活習性
就拿"刈香"這件事來說好了,都市俗的我
在接觸這個業務之前,可以說對這個民俗活動一無所悉
當然也不是現在就有多懂,只是多少有點概念
我畢竟不是文史工作者,也沒有從事田調
"刈香"的歷史典故與內涵在此也不賣弄
倒是對於隨著"刈香"出團的藝陣團體很有興趣
因為展覽的關係,最近忙著跟一些藝陣團體商借文物
這些團體,與其說是傳統藝術,不如是宗教信仰下的產物
因此如果沒有宗教思維,有時溝通上會有些困難
例如我們要商借一些陣頭文物例如獅頭、蜈蚣頭時
團隊面有難色的問:
"可是這些都是我們在廟裡拜的,如果拿去展示,你們可以幫我們拜嗎?"
我們一聽當然是趕忙拒絕,拿廟裡拜拜的獅頭來展示,感覺好像太貴重了
又有一次借好東西,領隊問我們要借到何時
我說年底吧
他面有難色說,可是我們12月可能要用到ㄟ
結果領隊女兒趕忙告訴他老爸:"他們說的是國曆的年底啦!"
然後又回頭跟我們說:"他(指他老爸)的日期都是說農曆啦!"
讓我大開眼界
原來真的有人還是用農曆在過生活的呢
有次在跟團隊挖東西時,找到一面錦旗
我問這是甚麼東西?
領隊很驕傲地告訴我:"這個阿,就是我們團演奏給玉皇大帝聽,
因為演奏的很好,所以他御賜一面錦旗給我們!"
當場我沒說出來,但心中很狐疑,玉皇大帝到底是怎麼拿這個旗子給他們的?
唉~太實事求是的態度就會變成像我這樣
只是領隊講得跟真的一樣,我才會很懷疑
不過如果是宗教信仰很虔誠的人,應該都會了解是怎麼一回事吧
來到南部半年多了
我的台語愈來愈順暢
甚至可以面對一群老人用台語好好的把活動介紹清楚
對於這塊土地上我尚未了解的文化風俗還有很多
我也很慶幸有這個機會可以一一接觸
懷著崇敬的心情,面對這群維持民間信仰的老者
我由衷地感謝,也由衷地欽佩